我读武随文《科尔沁的诗》之所以像发现新大陆和镭元素那般惊喜兴奋,因为是传递真实的乡情、亲情、友情和爱情,读这些诗像春风拂面,万物复苏,“久旱逢甘雨”,我感到解渴。
春天是播种的季节,也是收获诗歌的季节。我意外得到这本书,一看书名,就感到亲切,真像农闲时看露天电影,那些我喜欢的镜头又一一闪过。科尔沁沙乡壮丽的景色,父老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到眼前。我翻着书页,掀动春潮:“他曾是草原的情歌王子/每一座毡房都唱着他的歌谣/他的歌声能让天云低垂/小河断流/有一天他离我们而去/心不在草原停留/选择了流浪/在别人的家乡吃尽苦头/琴声呜咽/歌儿含愁/夜夜在酒吧/唱歌喝酒/你要见到他就劝他回家/亲人们一直等候在村头。”
面对《科尔沁的诗》我好像看见那曾被雪埋冰封了一冬的枯草扎根发芽,一株挨一株破盖而出,好像是在迎风欢呼春天的来临。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茁壮的草芽由淡黄色转眼成了墨绿,汇成无垠的海洋,那些有名的和没名的各色野花也跟着活跃起来,争芳斗艳,闪动这珠宝玉器的光亮,一片接一片,不断扩大范围,形成花的海洋,成了花的世界。《科尔沁的诗》正是这些意境的精神写照,像齐白石的画无拘无束似与不似,幻觉如梦。
美,出于自然。
自由诗并非随心所欲,也很讲究精雕细刻,情理交融,含而不露。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为香菱改诗,说过类似的话“意气对了,可以不去修饰,”万不可错解成不要修饰。干什么都要讲究方法,有了好的方法,事情才能做好,也就是说做事按规矩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;写作讲章法,没有章法不成文章。修饰是规矩和章法的代名词,有修饰但不外露,才会产生高超的艺术效果,产生激励人,鼓舞人的教育作用。
《三字经》说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《科尔沁的诗》是自由诗,看上去松散,其实十分严谨:“夜晚她在院子里/听乌英嘎唱歌/心儿醉了前半夜/梦里又醉了后半夜/后来/乌英嘎要去呼伦贝尔放马/说好明年春天回来就娶她/乌英嘎和龙棠/在村边的树林告别/泪水湿透了乌英嘎的胸口/和龙棠的肩头/后来,乌英嘎没有回来,龙棠嫁到邻村/再后来,就没有故事了。”
这结尾两句风趣幽默,虽与内容无关,并无画蛇添足,节外生枝的感觉,反而增强了故事性,令人回味。这种拍案惊奇的手段,是民间演歌台和说书场惯用的艺术技巧。
蒙古族乡亲说话拐弯儿,有趣,不像咱们直白。又一次走访牧区时,我对房东表示歉意:“给您添麻烦了。”房东却用诗语笑着跟我说:“请都请不到的客人,自己走来了,高兴还来不及呢!”武随文的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方式,就是这么诙谐。
《科尔沁的诗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,诗质淳朴透明如水晶,是母爱的辐射,是童心绽放的花朵,如《孤儿》:“五岁的孤儿/拖着六尺长的铁锨/清明的早晨/给爸爸上坟/孤儿的心情/比清明的天气/阴霾/一只鸟儿飞去/都能带走他的心儿/离开这片凄苦的/土地/无助的孤儿心/用多少锨尘土/筑高一座/路人观望的坟呢/一整天/从早晨到傍晚/稚嫩的手臂/堆起了耸立的图丘/可是/孤儿卑微的心/却深埋在坟的/底层。”
父亲去世,武随文五岁,这篇诗文是他自身写照,感情淳朴而真实。
真情,是诗的灵魂,诗励志人生。
文/王磊
责任编辑:苏伦高娃
Copyright © 2015 · All Rights Reserved · lvshangwenhua.com